查看原文
其他

思享者丨俞可平:没有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不可能造就一流学府

俞可平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俞可平,生于1959年,浙江诸暨人。1981年毕业于浙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政史系;198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政治学博士学位。留校后调入中共中央编译局,2001年任副局长。2015年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现为北大讲席教授、北大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


原题
《修德求真》序




作者:俞可平


编者的话:这是北京大学讲席教授俞可平(1978级)为其老师、原绍兴文理学院院长陈祖楠先生《修德求真》所写序言。序中阐述了“博爱”“理想”“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值得思考。


绍兴文理学院第一任院长陈祖楠
 

恰好在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大爆发前,陈祖楠先生发来他的大作《修德求真》初稿,并嘱我做个序。陈先生是我大学期间的老师,时任绍兴师专中文系主任,后来又成为绍兴文理学院的首任校长,在母校师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我虽没有直接上过陈老师的课,但作为学生辈,当然不敢有违所托。然而,也正因为我是学生辈的人,又岂敢为老师的大作做序?内心甚是纠结。于是便与绍兴师专的一位老同学相商,老同学说“何不先读完陈老师的大作再作回复”?我便放下手头的其他事务,认真拜读了陈老师的书稿。等我读完大作后,心中便已经有了选择。于是,我给陈老师发了这样一封邮件:


陈老师:您好!利用春假,粗粗拜读了您的两本大作,尤其是《修德求真》,感慨良多!大作的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担当、责任和卓识,而这些恰恰是现实中所特别稀缺的东西。读完大作,不仅增加了对您的了解和敬佩,也知道了不少关于母校创业的情况。例如,我还是第一次知道,2017年曾经有过风则江校区的搬迁动议。整部书稿不仅如实记录了您所经历的事与人,而且坦诚地表达了您对许多问题的意见。书稿若能正常出版,不仅是出版界的幸事,更是知识界的幸事。

预计今年母校极可能顺利更名“绍兴大学”,您对“绍兴大学”的创办厥功至伟,大作若能在“绍兴大学”更名时问世,当更有意义。鉴于目前的政治和出版生态,估计编辑还会提出重要修改意见。当大作校样出来后,烦您请编辑直接发我电子版,我会在最快时间寄回读后感言。今年的春节不安宁,请多保重。


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校园


我想,序言也可以有多种写法。我不敢为老师写通常意义的序言,但我可以谈谈读后感。一口气读完陈老师的书稿,我确实生出许多的感慨。其中最重要的感慨便是,陈老师所追求、倡导和践行的这些品德和价值,不正是人类最珍贵的那些品行吗?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吗?也不正是我们时下特别稀缺的东西吗?


譬如博爱。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人类不仅仅狭隘地只顾自己个体的利益,而是还要顾及他人及共同体的利益。因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不应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而应当富有对他人的爱,对民族和国家的爱,对整个人类的爱。一个人的境界越高,他所爱的范围就越广。当一个人所爱的范围超出其个人及亲朋好友的私人范围,而扩展至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公共范围时,这样的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陈祖楠老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人,通篇《修德求真》无不体现着他的这种“家国情怀”。他说,“在花台门的歌声里,埋下了爱家爱国的种子,涵养了我的家国情怀”。他不仅以“心忧家国,责担天下”来激励和要求自己,而且也把它视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博爱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必须体现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正如陈老师所说,家国之爱首先要体现在对家乡和父母的爱,对同学和老师的爱,尔后才有国家和民族的大爱。一个人若对身边的人没有同情心,对周围需要帮助的人无动于衷,很难指望他拥有民族和人类的博爱。


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大门


譬如理想。人类理性能力的极致,就是对自身的未来和前景能够做出推理和判断,形成对未来的想象以及追求的价值,即形成人类的理想。人类的生活因为有理想而变得丰富多彩,人类的行为也因为有理想而富有意义。没有理想,人类就没有进取心,没有动力源,没有方向性,没有幸福感。没有理想的人生,必定是惨淡的人生。苏格拉底甚至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陈祖楠老师是一位相当典型的理想主义者,遗憾的是,“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竟然成了一个贬义词。陈老师说,“有人说我是理想主义者。人这样说多含贬义,意思是你的想法有很多是不能实现的”。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认为,“人不能没有一点理想主义,没有一点理想主义生活会死气沉沉,工作会失去激情”。正是这种对理想目标的执着追求,即使在他人生最挫折的时候,也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即使在遇到最大的艰难险阻时,也从不失去生活和工作的激情。


譬如包容。顾名思义,包容就是包涵和容纳不同于自己偏好的人和事物。包容不仅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大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利益和偏好,接纳有利于自己的事物,喜爱与自己价值观和审美观相同的人,这是人之常情,也不是难事。而认可和接纳与自己的利益相背、偏好相左的人与事,往往很不容易。然而,这样的包容恰恰是一个健康的人和健康的社会所必需的。道理很简单,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可能利益和价值完全相同。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群体与群体之间要合作共存,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都离不开相互包容。


陈祖楠老师身上,这种包容的美德尤其彰显。他不仅善于听取和采纳不同的意见,而且对于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也不记前嫌,甚至对于那些有过重大过错、受过刑事处罚的人,也不排斥和歧视。书稿中有一章“田伟”,专门记述了他如何对待一位“失足”青年的故事,可窥见陈老师的包容心究竟有多大。


绍兴文理学院河西校区远景


《修德求真》一书中所追求和弘扬的价值和美德当然远不止上述三种,这只是我体会最深的三点。此外,对于其中的“很想努力做个好校长”一篇,我也感同身受。2015年,中央正式同意我辞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之职,回到北京大学担任讲席教授和政府管理学院院长。5年的院长和教师生涯,我更加切身体会到一位好校长的极端重要性。


陈老师既担任过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又担任过大学校长,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自是更有发言权。他认为要成为一名“好校长”,应当具备以下这样几点:认识教育,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重视基础道德教育;重视校风建设;尊重教师,把师资队伍建设当作头等大事;襟怀坦白,无私无畏;脚踏实地,干出成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觉得陈老师说的每一点都是“好校长”的必要条件。


不过,要我说,对于一名大学校长来说,最后一点可能最为重要。大学不是党政机关,而是一个追求知识和真理的地方。要是唯上级领导的马头是瞻,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没有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即便给大学更高的行政级别,投入再多的经费预算,也永远不可能造就一流的学府。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只有一种声音,何况大学?北京大学之所以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贡献,首先得益于我的另一位乡贤——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修德求真》既非学术专著,更非鸿篇巨制,只不过是陈祖楠老师一生教书治校的亲身体会和感悟,但我却认为对于现下的大学教育和学生培养极有参考价值,值得分管教育的党政领导和高校的书记校长们认真阅读,更值得绍兴文理学院的每一位校友用心品读。

 
2020年5月28日
于京郊九直园

陈祖楠著《修德求真》,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



外一篇

《修德求真》,

生命升华必读



作者:王加兴
             
        
陈老师最近出版了回忆文集《修德求真》。我一口气读完老师的书,泪湿眼眶,感慨不已。我感动感叹《修德求真》的脍炙人口,一个耄耋老者的怀旧文字写得如此真实、真切、真诚;如此激情澎湃而又清新脱俗。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代圣贤留下很多修身的理论,成就大业的记载。为什么“修身”,修什么,修到什么境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目的。说修身,与修行,修心是一个意思,就是把内心调整好,达到平静而圆满,实现“德行双馨”。修身的目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最崇高的目标。

也有很多人为了“独善其身”,与世无争,岁月静好,龟寿延年,如道家炼丹,内外兼修。至于历代帝王,为穷奢极欲之目的,炼丹求丹图长生不老,结果适得其反,这与修身无关。绍兴历史上王阳明,从小立志当圣贤,修身悟道,创立心学,为朝廷建功立业,被后人誉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人物,是绍兴人“家国情怀”的典范。共产党人也讲修身,毛泽东曾多次赞扬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总之,“修身养性”这个传统说法,可以用今天的话来说,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让生命升华。

当今绍兴有很多名人英模,他们为国为民有可歌可泣的事迹,令人激奋。作为国家“功勋教师”,陈老师也是当今绍兴教育界著名人士。知道陈祖楠这个名字的人,都知道陈老师是道德高尚的人,绍兴师专的杰出校长,筹建创办绍兴文理学院第一人。读《修德求真》,我们能够具体地深度地了解陈老师一辈子自觉“修德求真”的心路历程,理解生命是怎样“止于至善”的,其人格魅力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陈祖楠《修德求真》出版座谈会
      
《修德求真》叙述的“事迹”并不那么高大上,陈老师亦是“人人可为圣贤”的身边真实人物。陈老师一生曾艰难坎坷,家庭和个人遭受过沉重冤屈和无情打击,但他从未悲伤消极。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还是担任学校、政府领导,一路走来,在任何境遇下总是那么无私,心有他人,对群众对学生一视同仁;总是那么认真努力,专注,勤奋;总是对平凡的工作那么激情燃烧,那么求真较真;总是质疑一切陈规陋习,创造性地学习工作,开拓新的生动局面;总是反省慎独,委屈自己,成人之美。不同工作岗位的点点滴滴,总是寄托着他的远大理想和目标,倾注他忠诚于国家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都对他的“润物无声”和“春天般的温暖”记忆犹新,许多人被他一句表扬鼓励的话,一封亲笔回信而被激励一辈子。他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名副其实。

绍兴师专毕业生、著名学者俞可平在《修德求真》序言里,评价陈老师有“博爱、大爱”,有崇高理想,有包容胸怀,指出了陈老师生命升华之境界。会稽山真乃圣山,古有王守仁,今有陈祖楠。从自觉修身的角度看,陈老师一辈子在传承阳明衣钵。相对于王阳明“三不朽”,陈老师也有弟子们的“三不忘”:陈老师之美德,立于他学生们口碑中;陈老师之功绩,刻在绍兴文理学院的门牌上;陈老师之真言,印在“祖楠班”的课本里。

《修德求真》启迪我们,生命的质量,不一定体现在惊天动地的壮举;平凡的岗位,日常的善意,对弱者的帮助,对他人一枝一叶的关情,与时俱进的自觉,举手之劳的好事,文明礼貌的养成习惯,只要终身奉行,就是“致良知”的人生归宿,就能实现毕生之家国情怀之宏愿。

陈祖楠在《修德求真》出版座谈会上讲话
        
按照马斯洛行为需求层次理论,人的行为都是人的生理和精神需要逐级递进的呈现,最高需求是精神上的“自我实现”。按这个说法,人之所以会自觉“修身养性”,会无私奉献于社会大众,是“自我实现”这个精神上的个体需要。从这个角度上说,修身养性,提升生命质量,也是一个人的一种“私心”。这样的“私心”是应该提倡的,因为这样的“私心”实际是服务于人民大众,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公心”。

当代生命科学研究揭示,精神是一种能量,精神感应在人的生理感应中起主导作用。建设性的、正向性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保障身躯有机体和谐运行。修身养性过程是让人平静,使人心情愉悦的过程,服务大众能激发人的高尚感,幸福感。这种精神状态就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性要求。我确信,陈老师的“修德求真”经历是一个享受“挑战之快乐,奉献之幸福”的过程,而不是苦修受难。你不信,你就再听一次陈老师的脱稿演讲,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身体状况。85岁高龄,精神矍铄,一口气半天,思维清晰,逻辑严密,嗓音持续响亮。我衷心祝愿老师“楠木长青”,健康长寿。

本人作为陈老师在绍兴师专的嫡系门生,在人生关键几步,都有恩师教诲,关怀备至。如今我也已退休多年。回首往事,作为共产党员,我没有按党的教导做好修养功课;作为学生,我没有让老师厚望有慰。山里人,平生未能避免一叶障目,以致如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业绩”可谈,无法释怀对父老乡亲的巨大亏欠。面对慈父般的老师,常觉明镜惹尘,无地自容。但愿今后的日子里,《修德求真》一册在手,一枕菩提再现;夕阳西下,吾心光明,满目青山,扬鞭奋蹄。

绍兴文理学院院长王建力在《修德求真》座谈会上讲话


延伸阅读

俞可平:追求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图由作者许可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思享

不否定文革,那叫没良心想否定改开,那叫没头脑王健:自由是个好东西许小年:自由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易中天:批评的自由
邓晓芒:什么是自由?
钱颖一:哈耶克,自由和市场力量
仁爱与自由:东西方不同的人性理想张维迎:创新说到底就是自由曲卫国:自由而无用,民间版本的复旦校训
侯杰:一首歌与自由的故事邓晓芒:儒家最大问题是伪善李玫瑾:没有被善待过的人,不要指望会善待他人张鸣:学者不贱只能说实话
孙立平:哪有什么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
刘瑜:没有灵魂者,奢谈什么活着
刀尔登:得天下者得民心
杨念群:国人为什么总是"好为人师"吴思:老虎为什么不长翅膀?吴建民:不怕大灾大难,就怕头脑发昏王小波: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年代
刘瑜:有些人,在作恶的路上一往无前易中天:我对未来中国的希望,就是守住底线不唱高调于建嵘:请记住那些曾仰望星空的人徐贲:犬儒时代的良心与希望许纪霖:知识分子唱主角时代已经过去方方: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